学佛禅苑 佛教 佛教圣地–四大佛教名山之五台山

佛教圣地–四大佛教名山之五台山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公里,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公里。

有古籍记载:“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为太行山脉主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截至2018年底,五台山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

  中文名称:五台山

  英文名称:Mount Wutai

  别    称:清凉山、紫府山、灵鹫峰

  所属山系:太行山系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

  规划面积:607平方公里

  管辖面积:436平方公里

1、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地质地貌

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中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该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阴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展示出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台山经过了“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龙翻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

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五台山被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2、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五台山共有植物100科、386属、661种。其中,草本植物501种,木本植物160种。低等植物中,藻类有地皮菜可供食用,绿藻可作饲料;菌类有木耳、蘑菇、马勃、猪苓、茯苓,均可入药,木耳、蘑菇又是山珍佳肴。高等植物中的蕨类有瓦松、卷柏、银粉、背蕨,无为等。其余高等植物分牧草、森林、果木、药材、花卉等。

动物资源

陆生脊椎动物63科,149属,205种。主要有:石貂、金钱豹、狐狸、獾、黄鼠、山羊、野猪等。鸟类有142种,其中有9种为山西省所罕见:黄斑苇鸡、栗苇鸡、红胸田鸡、凤头麦鸡、赭红尾鸲、白项溪鸲、黑眉苇莺、棕肩尾菅、黑尾蜡嘴鸡。

矿藏资源

据勘察,五台山有金属、非金属矿藏30余种,矿点160余个。其中尤以铁矿为多,以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床为主,铜矿主要有台怀、观音洞、虎山、苇地坪铜矿等。金矿有五台镇海寺、繁峙宽滩、代县张仙堡、滩上等地的岩金,张仙堡、峨口等地的白砂金。此外,还有硫铁矿、稀土元素矿、铀矿、绿柱石矿、水晶矿、云母矿、硼矿、大理石矿和花岗岩矿、黑曜石等。

3、历史沿革

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

曾建有紫府庙,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凉传》卷上,引《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其《传》卷上又说:晋永嘉三年,雁门郡葰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 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释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选址建寺很重要。《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迦叶摩腾、竺法兰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方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据《古清凉传》记载,这期间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台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武宗遂于会昌五年(854年)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综计中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史称“会昌毁佛”。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4、主要景点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等。

自然景观

写字崖

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

人文景观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碧山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圆照寺、殊像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中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子孙庙按师徒关系实行家传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担任职事。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多属子孙庙。十方庙可以接待四方来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云游,组织管理实行选贤制。根据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来的子孙庙均已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

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五台山现有黄庙12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天城寺、台麓寺、文殊寺、瑞应寺。

塔院寺

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54.56米,周围为125.6米,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

显通寺

位于塔院寺后,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梁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以)无梁殿来说,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

菩萨顶

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境”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康熙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

南山寺

枕山而建,凿坡为级,凡一百零八个台阶,披云掩绿,形若天梯。它们的建筑各有特色,而又都以雕刻为世人所称道。南山寺建在山腰上,台阶上面是高大的汉白玉牌楼,后面七层金碧辉煌的殿宇,由下而上层层高起,古树掩映,泉水萦绕。寺门前是细致精巧的砖雕构成的影壁,寺内从围墙到栏杆处处汉白玉浮雕,有花鸟虫兽,有历史人物,有佛经故事,千姿百态,生动传神。

龙泉寺

坐落在九龙岗环抱中,三座院落横向排列,而自成与众不同的格局。台阶两旁石栏杆上,都雕刻着猴、鸟、花、桃等。山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拱桥一座,两侧矗立着旗杆,雕工都属上乘。最令人瞩目的,是汉白玉的石牌坊,被誉为龙泉寺一绝。从基石到瓦顶,都精雕细刻而成。上面雕琢着端庄的佛像,石柱上盘着刻工精美的蛟龙,还有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等。正对面照壁中间镶嵌着巨石雕刻,五台山景观微缩图,构图严谨,匠心独运。

5、人文历史

文物遗存

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民俗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此外,无数的佛塔、影壁、牌楼、碑碣等随处可见。

沉香木菩萨像

菩萨像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现藏于五台山藏珍楼。座长23厘米,宽16厘米,像高28.2厘米,肩宽6.5厘米。菩萨头挽高型发髻,戴着宝冠,面相清秀,肩膀较宽,生有24臂,手中分执各种法器。胸饰璎珞,赤脚站于并蒂莲座上。座周围雕卷草莲花一周,通体刷金。整个作品雕工精细,手法熟练,为清代木雕杰作。

佛事活动:跳布扎、骡马大会等等。

其他

九项特色旅游活动:佛国圣地采摘游、朝台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艺欣赏游、镇海松涛红叶游、秋冬美景摄影游、金色世界生态游、银色五台踏雪游、寺庙法会祈福游、佛法禅宗探访游。

过年

“五台山上过大年”受到了海内外佛教界、旅游界等社会各界的欢迎,拓展了五台山冬季旅游发展新路。2002年五台山举办首届佛俗民情年,活动集中展示佛教圣地禅门僧尼过年习俗和特有的地方“两节”风情的创意,迎合了很多中国人“逃离”紧张而喧闹的城市生活、追寻古朴而纯正的过年过节情趣的心理需求。目前,每年春节期间来山的游客达数十万之多。

6、价值意义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荣誉。

宗教价值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清凉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五台山都首当其冲。隋兴,隋文帝、隋炀帝都是佛教信徒,热衷于扶植佛教,命令在五个台顶都建寺庙。唐代的初、中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中国佛教走向成熟,当时五台山寺院多达360余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内的《五台山图》壁画,画面60多平方米,寺院林立,香客云集,反映了五台山全盛时期的风貌。

五台山又一特色,就是既有青庙,也有黄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总管五台山藏传佛教事务的大喇嘛就住在这里。清康熙、乾隆,多次来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萨顶住宿,曾赐大喇嘛提督印、斩杀剑,并命山西全省向大喇嘛进贡。据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护所的调查,在五台山范围内还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

文化价值

五台山有众多的佛塔宝刹。建筑使用材料,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建筑形制有窣堵波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性质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时代上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规模上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在全国现存佛塔中,圆照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珍品。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罕见。

五台山的佛像,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到现,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五台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鲜有的古建筑群、罕见的佛教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被誉为“文殊信仰中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积淀了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7、历史传说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它们分别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传说这四座山分别是佛教中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渊源,同时它们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声明:一切正知正见,以佛陀亲说法音和佛经作为学习、行持的最高标准和根本指南,尊奉南无释迦牟尼佛的教戒!https://www.fojingge807.com/7565/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