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禅苑 学佛受用 一把如意的思索

一把如意的思索

我出生在70年代,很多70后80后童年的记忆中,总是不能磨灭一部动画片《葫芦兄弟》。那时很讨厌那个蛇精,总是拿出如意念咒,欺负七兄弟,也幻想自己要是有一个蛇精的如意该多好。一直到了20岁,遇到自己的师父,也会时不时的幻想,师父会有求必应,能解决自己的苦恼,满足自己的所求。

看到有的师兄双盘可以三个小时,我就会想,要是求师父给我加持,我不就可以坐三个小时双盘了嘛,但是随着自己内心逐渐的成熟,还看到当代住世佛陀在《禅修大法》里说法:“我们参禅的目的,是要证悟本性、空性、法身,这个法身就是不生不死的法身。”我便放下了这样的想法。求师父加持是可以减少我们在修行路上的一些弯路,但是却放纵了自己懒惰的习性。

以前喜欢逛论坛,论坛里经常会有同修有病了,还有心乱想静心,还有孩子成绩不好,夫妻情感不好,有的想抑制自己的情绪,还有要怀宝宝……有同修全部回复念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否能解决问题呢?同修说心诚则灵,念佛能消一切业障,包括一些业障病,冤亲债主等也是去念佛诵经。看到师兄们的回复,我就在想:佛陀难道是童年记忆中的那柄如意?

佛陀说法49年,告诉我们的是什么?睹明星悟道,悟出的是什么?是否只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佛陀的教化使众生离苦得乐,从烦恼中得到解脱。人都会有烦恼,人不是木头,只是有的人面对烦恼能够释然,有的人面对烦恼盲目外求,盲目的外求就是一种迷信。一切因缘的显现都是业识所致。

很多时候,一和“修行”二字沾边,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念佛、诵经、打坐、参禅、持戒、吃素、放生、烧香、拜佛……然后会有无数的琐事障碍自己的这些活动。因为没有时间,还要工作,还要学习,还要吃饭、睡眠、会朋友……这些都成了“修行”的障碍。为了能做“修行”这件事,就会逐渐减少这些活动,因为“修行”很重要啊!于是有没有钱财不重要,饭能吃饱就行,所谓的朋友,“业力重”交往多了影响自己,电影电视网络都很耽误时间,干脆不看,唱歌跳舞写字画画也属于“浪费时间”……逐渐的,家人和朋友们习惯了没有自己的陪伴,因为自己的有限时间要去做自己的很多事。

不过自己这个样子就离苦得乐了吗?自己还是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念佛诵经的时候身边的琐碎事似乎是少了,可是还是免不了念佛时会想,是不是没有买供佛的香,佛堂的供果需要换了,星期天是不是要去庙里做义工,或者组织去放生呢,还是抽时间看看佛经吧,或者应该去打坐,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应该组织一个念佛团,或者建一个念佛的群……

其实这种状态也很茫然,这是打着“学佛”、“修行”的旗号在忙碌着另外一种“生活”的琐事,这些事会令自己无法觉察——自己已经落入陷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做佛教的事情,但其实已经远离修行,进入另一个学佛的误区。自己的心还是在波动着,有时甚至会以此为苦恼,这并没有解脱,依旧在迷失之中。这样一来,在周围人的眼中我们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或者高不可攀,或者另类、异类,或者不正常、迷信、神神叨叨等等等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离开了世间种种因缘,去行佛法,最终也如寻找兔角一般。当代住世佛陀在《藉心经说真谛》334页也给我们诠释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道理。

当代住世佛陀在《什么叫修行》中说法:“学佛的实质,要落实在修行上,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修行。修行,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也就是增益善缘,种善因,结善果;离避恶所缘,离恶因,避恶果。但修行二字颇为广义,首先认识到底修什么行?因此要有所依对缘。无所依缘,则易成外道之修行。比如,魔教修行,就修成魔行。佛教修行,就修成佛行。所以必须要有所依缘,有所楷模应照而依止。又如,只知去恶扬善,克己利人,这是其它宗教都会做的事,这也就是不明宗旨无所依的修行,不属于正宗佛教行持。因此我们的修行,所依缘之对象则是佛陀。”

修行人最难认清的就是自己,一个修行人,如果不去从改变自己的习性入手,最终还是会在贪嗔痴之中流转轮回。佛陀教导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这本就是在修行,常常反思自己在身边生活中的因缘,是否贪执,是否自私自利,是否妄加揣测,是否懒惰,是否疑惑心重,是否怨天尤人……  种种习性遮蔽着真实的自己,让自己烦恼重重,即使手里握着那柄如意,又能如何?如果不能够依佛所教,真修实行,又怎么能够和佛菩萨的加持相应了。

—END—

撰文:牧童

编辑:馨犀家园

声明:一切正知正见,以佛陀亲说法音和佛经作为学习、行持的最高标准和根本指南,尊奉南无释迦牟尼佛的教戒!https://www.fojingge807.com/7181/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